产品不合格如何处理
产品不合格不仅关乎到质量管理问题,也关乎到企业声誉、法律责任和长远发展。生产企业是产品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发现产品不合格后需优先“止损+溯源”,严谨规范处理,避免问题扩大、影响范围扩大。具体流程如下。
1.立即控制,阻断不合格产品扩散。立即停止相关生产线的产品运行,全面隔离不合格产品。对生产车间、仓库中的不合格产品单独存放、标注标识,并且封存对应原材料。
2.追寻源头,确定问题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根据生产记录、批号、序列号等,追溯问题产品的生产时间、生产班组等,之后进行影响评估和风险评估,包括安全风险、性能风险。
3.深入调查并分析原因。组建包含多部门小组,分析多项原因。比如培训是否到位,设备是否出现故障,原材料、零部件供应商是否提供不合格品,生产环境是否失控等。
4.对确定的问题进行处理。根据“不合格严重程度”,采取不同处理方式。对轻微不合格产品,通过修复、调整工艺使产品达标,返修后需重新检测,达标后方可流入市场;对严重不合格产品,比如无法修复、修复后仍不达标,或者修复成本高于产品价值的不合格品,按环保要求销毁并留存销毁记录。对存在安全隐患产品,主动召回,按照相应法规要求,启动“三级召回”。
5.长期整改,避免问题重复发生。比如定期人员培训;针对不合格原因优化流程,细化出厂标准;将不合格产品的处理过程进行归档。
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二十六条
生产者应当对其生产的产品质量负责。
产品质量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不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应当符合该标准;
(二)具备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但是,对产品存在使用性能的瑕疵作出说明的除外;
(三)符合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符合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