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法律问答 法律问答详情
水田被强制征收可以拒绝吗?
村里旁边要发展,我家的水田要被征收我不同意,现在被强制征收,我可以拒绝吗?
分类:拆迁安置 时间:2025-05-141个回答
杨雪峰 律师 执业 时间:2025-05-14

    如果水田征收符合是为公共利益,且遵循法定权限和程序,农民无权拒绝,应配合征收并领取补偿;如果水田的征收程序违法或补偿标准过低,农民有权拒绝,通过向自然资源部门举报、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等合法途径维权。

    如果征收方采取断水、断电、暴力拆除等手段进行征收,农民不仅可以拒绝,还可以报警处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五条

    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有下列情形之一,确需征收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可以依法实施征收:

    (一)军事和外交需要用地的;

    (二)由政府组织实施的能源、交通、水利、通信、邮政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用地的;

    (三)由政府组织实施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防灾减灾、文物保护、社区综合服务、社会福利、市政公用、优抚安置、英烈保护等公共事业需要用地的;

    (四)由政府组织实施的扶贫搬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需要用地的;

    (五)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组织实施的成片开发建设需要用地的;

    (六)法律规定为公共利益需要可以征收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其他情形。

    前款规定的建设活动,应当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专项规划;第(四)项、第(五)项规定的建设活动,还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第(五)项规定的成片开发并应当符合国务院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

去提问
为你推荐
拆迁安置房提取过一次公积金后还能取吗
能否再次提取公积金,取决于提取原因及当地政策。以购买拆迁安置房提取公积金为例,多地规定在支付房款收据或发票之日起两年内申请提取1次。你两年前已提取过,若仅基于拆迁安置房这一原因,大概率无法再次提取。不过,若有其他符合规定的情形,比如符合《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中提到的“偿还购房贷款本息”“房租超出家庭工资收入的规定比例”,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并与单位终止劳动关系等情况,依然可以提取。例如,你若有未结清的住房贷款,可凭借借款合同、还款证明等材料申请提取公积金偿还贷款本息。建议你向当地公积金管理中心咨询,确认自身情况是否符合提取条件。法律依据《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提取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内的存储余额:(一)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的;(二)离休、退休的;(三)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并与单位终止劳动关系的;(四)出境定居的;(五)偿还购房贷款本息的;(六)房租超出家庭工资收入的规定比例的。依照前款第(二)、(三)、(四)项规定,提取职工住房公积金的,应当同时注销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职工死亡或者被宣告死亡的,职工的继承人、受遗赠人可以提取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内的存储余额;无继承人也无受遗赠人的,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内的存储余额纳入住房公积金的增值收益。
已有1位律师解答
政府修马路被占私人农田要赔偿吗
政府修路占用你家农田,你有权获得补偿。补偿内容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及青苗等的补偿费用,还有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具体补偿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你可留意当地政府公告的补偿方案,若对补偿有异议,可依法维权。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八条第四十八条征收土地应当给予公平、合理的补偿,保障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征收土地应当依法及时足额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农村村民住宅、其他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等的补偿费用,并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征收农用地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制定公布区片综合地价确定。制定区片综合地价应当综合考虑土地原用途、土地资源条件、土地产值、土地区位、土地供求关系、人口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并至少每三年调整或者重新公布一次。征收农用地以外的其他土地、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等的补偿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对其中的农村村民住宅,应当按照先补偿后搬迁、居住条件有改善的原则,尊重农村村民意愿,采取重新安排宅基地建房、提供安置房或者货币补偿等方式给予公平、合理的补偿,并对因征收造成的搬迁、临时安置等费用予以补偿,保障农村村民居住的权利和合法的住房财产权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被征地农民纳入相应的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主要用于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缴费补贴。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的筹集、管理和使用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
已有1位律师解答
已提供咨询服务
102,154次
最快2分钟获得律师专业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