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充他人犯法吗 有哪些法律后果
很多人可能觉得冒充他人只是“开个玩笑”或者“图方便”,但事实上,这种行为可能会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甚至扰乱社会秩序。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冒充他人到底会不会触犯法律。
冒充他人犯法吗
冒充他人这种行为是否犯法,需要依据具体情形来判断。
在大多数情况下,冒充他人进行普通的社交活动,比如在朋友间开玩笑冒充某个明星,一般不会触犯法律,顶多会受到道德层面的谴责。
不过,一旦冒充他人的行为涉及到非法目的,对他人权益或者社会秩序造成了损害,则可能违反相关法律法规,需承担法律责任。
冒充他人身份有哪些法律后果
1、民事侵权:冒充他人身份从事民事活动,比如借款、签约等,可能构成侵犯姓名权、名誉权或肖像权,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2、行政违法:冒充他人身份进行一般性欺诈或扰乱公共秩序,可能被处以行政拘留或罚款。
3、刑事犯罪:入股冒充他人身份实施诈骗、招摇撞骗、伪造证件等行为,可能构成诈骗罪、招摇撞骗罪或伪造身份证件罪,最高可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发现有人冒充自己要怎么办
1、收集能够证明对方冒充自己的相关证据,如聊天记录、通话录音、相关文件等。
2、通过口头或书面方式要求冒充者立即停止冒充行为。
3、如果冒充行为给自己造成了实际损失或严重影响,可向公安机关报案,由警方依法调查处理。
4、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冒充者承担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九条
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
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