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库 > 详情
某某智能科技(天津)有限公司与某某(衢州)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专利申请权权属纠纷二审判决书
案号:
案由:
公开类型: 公开
审理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
审理程序: 二审
发布日期: 2025-08-07
案件内容

  上诉人(一审原告):某某智能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田某伟。

  委托诉讼代理人:袁梦,北京市百伦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诉讼代理人:韩春霞,上海市光明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上诉人(一审被告):某某(衢州)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原北京某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法定代表人:王某1。

  委托诉讼代理人:魏宇明,北京市君合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诉讼代理人:徐文波,北京市君合律师事务所律师。

  上诉人某某智能科技(天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某1公司)因与被上诉人某某(衢州)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某2公司)专利申请权权属纠纷一案,不服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以下简称一审法院)于2024年8月28日作出的(2023)京73民初1383号民事判决,向本院提出上诉。本院于2024年10月11日立案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审理,并于2024年10月31日询问当事人,于2025年2月18日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上诉人某1公司的委托诉讼代理人袁梦、韩春霞,被上诉人某2公司的委托诉讼代理人魏宇明、徐文波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一审法院于2023年12月1日立案受理某1公司的起诉。某1公司请求:1.确认申请号为20221137****.8、名称为“一种**装置”的发明专利(以下简称涉案专利)申请权归属于某1公司;2.判令变更涉案专利申请的申请人为某1公司,发明人为田某伟;3.判令某2公司负担变更手续的全部费用;4.判令某2公司负担诉讼费用及合理支出。事实和理由:某1公司成立于2020年11月,法定代表人为田某伟。2021年6月,田某伟及部分某1公司员工与王某1、刘某等人建立微信群,沟通涉案专利技术方案,经过某1公司多轮设计、研发、改进,相关技术方案最终于2021年6月投入加工。故涉案专利申请权应归某1公司所有。某2公司成立于2022年6月22日,晚于涉案专利的立项、研发、完成时间,且某1公司与某2公司不存在任何合作或委托关系,不具备取得涉案专利申请权的事实基础。某2公司擅自提出涉案专利申请及另外四项专利申请的行为严重侵害某1公司的专利申请权,主观恶意明显。

  某2公司一审辩称:(一)涉案专利属于包括田某伟在内的各发明人在某2公司任职期间的职务发明创造,专利申请权应归属于某2公司。(二)包括田某伟在内的三位发明人均完全知晓并积极参与申请涉案专利的全过程。(三)某1公司其他诉讼请求及理由不成立。

  一审法院认定事实如下:

  (一)涉案专利的相关情况

  涉案专利申请日为2022年11月4日,申请公布日为2023年3月21日,申请人为某2公司,登记的发明人为田某伟、王某1、刘某。

  涉案专利权利要求书记载:

  “1.一种**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框架(1),多个去盖器,每个所述去盖器均包括两个相对分离的分去盖器(2),所述分去盖器(2)安装在所述框架(1)上;机械手,用于夹持带有培养盖的培养板进入一对所述分去盖器(2)之间完成培养板的去盖和关盖工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分去盖器包括:底座(28),设置在所述框架(1)上,支架(26),设置在所述底座(28)的一侧,并与其活动连接,滚轮组,设置在所述支架(26)背离所述底座(28)的一侧,并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支架(26)上,弹性组件(29),设置在所述底座(28)和所述支架(26)之间,并对所述支架(26)和所述底座(28)施加弹性预紧力,两个所述分去盖器具有所述滚轮组的一侧相对分离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滚轮组包括具有轴向通孔的滚轮(22)、芯轴(23);每个所述支架(26)上设置有向一侧开口的支架通槽(261),所述支架通槽(261)的上、下翼上设置有相对的芯轴安装孔(264),所述滚轮(22)套设在所述芯轴(23)上并设置在所述支架通槽(261)内,所述芯轴(23)通过所述芯轴安装孔(264)与所述支架(26)可拆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滚轮组还包括压杆(24);所述芯轴(23)设置所述芯轴安装孔(264)内,且所述芯轴(23)的上端伸出所述支架(26)设置;所述压杆(24)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支架(26)上,另一端抵压在所述芯轴(23)上以限制所述芯轴(23)相对所述支架(26)的水平转动和竖直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芯轴(23)的一端设置有一字槽(231),压杆底座(241)的外周设置一向外伸出的杆部(242),所述压杆底座(241)与所述支座(26)可拆卸连接,所述杆部(242)设置在所述一字槽(231)内。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滚轮(22)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内设置有凸出所述滚轮(22)外表面的弹性件。

  7.根据权利要求3至5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滚轮(22)的外表面设置有弹性件。

  8.根据权利要求3至5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架通槽(261)的相对侧的所述支架(26)上设置一支架盲孔(263);所述底座(28)的竖板(281)上设置有底座通孔(283);所述竖板(281)的后部固定设置有弹性挡板(293),所述弹性组件设置在所述支架盲孔(263)和所述底座通孔(283)内,且一端与所述弹性挡板(293)固连。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限位块(286),所述底座(28)还包括与所述竖板(281)垂直相连的水平板(282);在所述支架(26)上于所述支架盲孔(263)的下部设置有开口向下的支架凹槽(262),所述支架凹槽(262)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支架盲孔(263)的轴向垂直;所述限位块(286)与所述水平板(282)的底部固连,且设置在所述支架凹槽(262)内。

  10.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分去盖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底座(28)上的滑轨组件(27),所述支架(26)通过所述滑轨组件(27)与所述底座(28)相对滑动。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分去盖器还包括导向轮组,所述导向轮组设置在所述滚轮组的一侧;所述导向轮组包括导向轮(21),所述导向轮(21)的直径大于所述弹性件的外径。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分去盖器还包括导向轮组,所述导向轮组设置所述滚轮组的一侧;所述导向轮组包括导向轮(21),所述导向轮(21)的直径大于所述弹性件的外径。

  13.根据权利要求3至5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分去盖器还包括导向轮组,所述导向轮组设置所述滚轮组的一侧;所述导向轮组包括导向轮(21),所述导向轮(21)的直径大于所述滚轮(22)的直径。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1)包括围成方形框架结构的左支撑立板(11)和右支撑立板(12),以及上连接横板(13)和下连接横板(14),设置在所述上连接横板(13)和所述下连接横板(14)之间并与所述左支撑立板(11)和所述右支撑立板(12)相连的若干个连接横杆(15),每对所述分去盖器(2)分别设置在所述左支撑立板(11)和右支撑立板(12)的内侧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1)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左支撑立板(11)和所述右支撑立板(12)之间并与之平行的左装饰立板(16)和右装饰立板(17),以及两个左装饰面板(191)和两个左装饰面板(192);所述左支撑立板(11)、所述左装饰立板(16)、两个所述左装饰面板(191)围成一个左方形框架结构,将设置在所述左支撑立板(11)上的所述分去盖器(2)部分部件包裹在内;所述右支撑立板(12)、所述右装饰立板(17)、前后两个所述右装饰面板(192)围成一个右方形框架结构,将设置在所述右支撑立板(12)上的所述分去盖器(2)的部分部件包裹在内。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左装饰立板(16)和所述右装饰立板(17)之间的每个所述去盖器(2)的上面分别水平设置一培养盖挡板(18)。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左装饰立板(16)和所述右装饰立板(17)之间的每个所述去盖器(2)的上面分别倾斜设置一培养盖挡板(18)。”

  涉案专利说明书记载如下内容:

  **段: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装置。

  **段-**段:目前对于各种细胞培养板关盖去盖的方法有以下几种:通过人工手动开盖,在开盖的过程中,可能造成样本试剂撒漏的风险,污染孔板内的生物样本。另外,孔板数量庞大,容易引入人为误差,人工操作效率低,不能很好地与自动化系统兼容。通过自动夹爪抓取盖子,该方法对自动化夹爪的要求较高,稳定性低,难以同时适应多种宽度、多种材质的盖子。通过真空吸盘吸取盖子(参考CN113943657A),使用真空吸盘直接吸取盖子至指定位置,缺点是结构复杂,需要额外增加运动部件,且盖子不平时存在掉盖现象,有较高的交叉污染风险。

  **段:本发明致力于解决上面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种无人工、无污染和无辐射的**装置,去盖方便。

  **段-**段: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发明将去盖器安装在框架上,利用机械手夹持带有培养盖的培养板进入去盖器去盖或加盖,去盖或加盖效率高。2.本发明在框架上安装培养盖挡板,便于挡住掉落的培养盖,以避免对其下部的培养盖的影响。3.本发明在滚轮组的前面设置有导轮组,导轮的直径大于滚轮组的最大外径,可以减少细胞培养板进入去盖器的阻力,以及减少对滚轮上橡胶圈的磨损。在滚轮组的滚轮上设置有弹性件时,导轮的直径大于弹性件的外径,在滚轮上不设置弹性件时,导轮的直径大于滚轮的直径。4.导向轮引导培养板顺利进入去盖器中,以及保护滚轮上的橡胶圈;培养盖进入去盖器时,首先接触导向轮,通过推进力使导向轮沿推进力法向张开,同时转动导向轮引导培养盖进入。不会使培养盖第一时间直接接触滚轮橡胶圈而产生顿挫力从而引发掉板风险;同时培养板先撑开导向轮后接触滚轮所以也避免了滚轮橡胶圈的摩损。5.导向轮组与滚轮组协同工作,在较宽的培养盖进入去盖器时,导向轮组在培养盖的作用下,带动滚轮组向进给力的法向两侧移动,使得培养盖可以顺利进入防滑轮组夹持区域,整个过程均不需较大推力,不会挤压盖子产生形变。6.设置有导向轮组的去盖器可以有效的兼容培养盖宽度相差4mm的开关盖,以防止细胞培养板插入培养盖时产生形变、错位或阻力过大造成整板掉落,并且可以在细胞培养板插入后位置保持不变,方便细胞培养板与培养盖合体盖盖,同时也可以兼容金属盖板开关盖。7.本发明的滚轮和芯轴间隙配合,并且芯轴的顶部伸出支架上方设置,且芯轴顶部上设置有一字槽,压杆具有向外伸出的杆部,杆部设置在一字槽内,压杆底座通过螺钉与支架固连,该设置方式安装和更换滚轮都方便快捷。8.设置有滑轨组件,弹性组件的弹簧对支架施加弹性力以及支架受到细胞培养板的挤压迫使支架与底座相对运动时,滑轨组件增加了支架运动的平稳性和顺滑性,能很好地让弹簧的作用力得以充分应用,从而使得安装在支架上的滚轮稳定夹持培养盖。9.滚轮的外表面上具有多个环形沟槽,环形沟槽内套设有耐磨丁晴橡胶套,实现多点接触增加摩擦力以夹持培养盖。10.本发明**装置除机械手的电控部分外,全部为机械结构组成,结构简单,免维护,维修简单。11.本发明**装置安装方便,可随工艺要求任意安装;提高工作效率;无需人工干预,利于自动化整合;防止污染;具备存盖子功能,节省空间。

  (二)某1公司主张涉案专利申请权应归其所有的相关事实

  某1公司主张,2017年6月至2022年7月期间,田某伟在某1公司工作。某1公司提交的微信聊天记录显示田某伟参与的工作内容如下:1.王某1与田某伟的聊天记录显示,2022年6月9日,王某1发送“老田,今天***的PPT能发出来给客户?”6月13日,田某伟发送“流式设备初步设计及细节探讨.pptx。”2.田某伟、王某1、刘某等人组成的“新项目研发群”聊天记录显示,2022年6月8日,田某伟在该群发送2张图片,某1公司主张上述图片与涉案专利申请附图1对应。6月25日,田某伟发送“王某1Aaron王某2***图纸我全部弄完了,工程图也出好了,要不要再审核一下细节,如果不需要我出完BOM开始加工了。”7月6日,田某伟发送“王某1Aaron王某2去盖器当前版碰到的问题:1.不锈钢盖板不能顺畅放进去,2.不锈钢盖有抛光滚轮防滑效果不好,夹住后会缓慢往下滑落,3.盖板放入后不能自动导正,备用方案已优化完成,明天是否有时间开会讨论一下。”同日,田某伟在该群发送2张图片,某1公司主张第1张图与涉案专利申请附图2一致,第2张图是内部布置图。3.包含田某伟、刘某等人的“雷奥&银曼加工沟通群”聊天记录显示,2022年7月7日,田某伟在该群发送“***优化0707.rar”并询问“这几个件周一能出来不?看点看一下图,有问题及时沟通。”某1公司主张根据该群聊天记录,涉案专利申请已经完成并进行试加工。4.包含王某1、刘某、王某2等人的“***方案技术沟通群”聊天记录显示,2022年6月1日,王某1在该群发送“高高总,好,田老师现在在继续lidhotel的设计和测试,皖青王某2也在协助。群里面都是我们的同事,咱们随时群里面沟通”及某1公司地址、田某伟电话,后面说明“如果还能再寄出一些耗材,可否寄往上面的地址,多谢!高。”6月22日,田某伟在该群发送3张图片,某1公司主张该图片可与涉案专利申请附图1对应。

  (三)某2公司主张涉案专利申请权应归其所有的相关事实

  某2公司成立于2022年6月22日。2022年6月8日,刘某与某2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合同期限为5年,自2022年6月8日至2027年6月7日;双方于2023年2月16日解除劳动合同。

  2022年8月1日,田某伟与某2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及《保密协议》,劳动合同期限为3年,自2022年8月1日至2025年7月31日;《保密协议》约定田某伟不得擅自使用前雇主的保密信息,否则将承担因此给某2公司造成的损失。

  2023年3月20日,田某伟向北京市昌平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请求某2公司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关系赔偿金48000元,并支付2023年3月1日至3月13日期间的工资9391.3元。2023年5月16日,北京市昌平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京昌劳人仲字[2023]第2231号裁决书(以下简称第2231号裁决书),认定某2公司于2023年3月13日解除与田某伟的劳动关系不违反法律规定,裁决某2公司支付田某伟工资9391.3元,并驳回田某伟的其他仲裁请求。

  某2公司提供的微信聊天记录显示:2022年9月16日,“不晶意晶过”(某2公司员工张晶)发送:“本发明的关键点是,防滑轮组的夹持结构,防滑轮组结构包括引导导向轮、防滑滚轮、滚轮支架、滑轨、弹簧、滚轮固定板。这种结构可以有效的兼容盖子宽度相差4mm的孔板的开关盖,防止孔板插入时盖子形变、错位或阻力过大造成整板掉落,并且可以在孔板插入后位置保持不变,方便孔板盖盖,同时也可以兼容金属盖板开关盖。”2022年9月19日,王某2:“我更新了一下交底书文档,夹持机构具体的结构我不太了解,文档中关于夹持机构部分,田工能否补充一下?漫步者。”同日,“漫步者”(即田某伟)回复:“王某2好的,机构部分我来补充。”9月23日,“漫步者”:“王某2这个专利交底我把结构特点加完了,看看有没有补充的。”并发送“开盖器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文档,王某2:“我没有要补充的了。”王某1:“下周我约路律师过来对接撰写。”某2公司主张上述聊天记录可以证明涉案专利申请实际完成时间在某2公司成立后,某2公司其他工作人员也有创造性贡献,田某伟知晓某2公司申请涉案专利的情况。

  2022年9月26日,刘某在“群聊”中发布“雷奥顶峰工作计划”,该计划中有专利申请及责任人田某伟等内容。

  (四)其他事实

  2023年12月1日,一审法院受理(2023)京73民初1382-1386号共计5件某1公司诉某2公司专利申请权或专利权权属纠纷案(以下简称京13**号等5案)。一审法院对上述5个案件进行了合并审理,某1公司在一审庭审中陈述以下意见:

  1.某1公司在京13**号等5案中均主张涉案专利申请或专利属于职务发明创造,发明人田某伟原为某1公司员工,后入职某2公司,后又回到某1公司。某1公司提起诉讼的法律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以下简称专利法)第六条第一款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2010年修订,以下简称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十二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三项。

  2.京13**号等5案中,仅有(2023)京73民初1386号案件涉及的专利申请已经被授权,其余4起案件涉及的专利申请尚未被授权。

  3.某1公司认为涉案专利申请的完成时间为2022年7月6日,某1公司一审提交的证据3“微信聊天记录”中田某伟于2022年7月6日在“新项目研发群”中发送的设计图可予以证明。

  一审法院认为:根据查明的事实,某1公司提交的证据未体现涉案专利申请技术方案实质完成的时间,故涉案专利申请技术方案实质完成时间为申请日2022年11月4日。田某伟从某1公司离职的时间为2022年7月底,涉案专利申请作出之时,田某伟从某1公司离职尚不满一年,但在案证据尚不足以证明涉案专利申请属于2010年修订的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十二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的情形:首先,某1公司未举证证明医疗器械领域研发工作属于田某伟在某1公司的本职工作或某1公司曾分配给田某伟的相关工作任务,在案证据不能支持某1公司的相关主张符合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十二条第一款第三项适用的前提条件。其次,某1公司提交的微信聊天记录仅显示田某伟曾发送过PPT文件及图片,但并未体现田某伟对于涉案专利申请的实质性特点作出了创造性贡献。再次,某1公司提交的对比表中仅有2张所谓某1公司的原设计图图片曾出现在微信聊天记录田某伟发送的图片中,且涉案专利申请为发明专利申请,该图片并不能体现涉案专利申请的技术方案。故某1公司关于涉案专利申请属于职务发明创造,申请权应归其所有的主张,缺乏依据。

  一审法院依照专利法第六条第一款、2010年修订的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十二条第一款第三项的规定,判决:“驳回原告某某智能科技(天津)有限公司的诉讼请求。案件受理费750元,由原告某某智能科技(天津)有限公司负担。”

  某1公司不服一审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请求:1.撤销一审判决;2.发回重审或改判涉案专利申请权归属于某1公司;3.一审、二审案件受理费由某2公司负担。事实和理由:(一)涉案专利技术方案与田某伟在聊天记录中发送的设计文件所载明的技术方案一致,涉案专利技术完成时间应为2022年6月25日。一审法院未比对某1公司提交的原始设计文件与涉案专利技术方案,径行认定涉案专利技术方案完成时间,缺乏依据。(二)田某伟对涉案专利技术方案的设计、研发作出了实质性贡献;王某1、刘某未对发明的实质性特点作出创造性贡献。实际发明人应为田某伟一人,王某1、刘某并非实际发明人。(三)涉案专利是田某伟作为某1公司员工完成的本职工作,属于某1公司职务发明创造。即使涉案专利技术完成时间为2022年11月4日,也是田某伟离职1年内作出的、与原单位承担的本职工作或原单位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四)一审法院对某1公司提出的“变更涉案专利的专利权人为某1公司、发明人为田某伟”的诉讼请求未作审理和认定,程序违法。当事人双方对于田某伟完成涉案专利技术的事实无争议,一审法院未经辩论径行否定田某伟的发明人身份,事实认定错误。

  某2公司辩称:一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审理程序合法。请求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二审期间,某1公司向本院提交以下新的证据:1.某1公司主张来源于田某伟个人电脑的涉案专利原设计文件及其与涉案专利技术对比表,拟证明涉案专利技术方案与田某伟完成的设计文件所标明的技术方案一致,涉案专利实际完成时间为原设计文件最终修改时间,田某伟对涉案专利作出了实质性贡献。2.田某伟与某1公司之间的《劳动合同书》,拟证明田某伟在2022年8月入职某2公司之前是某1公司的正式员工,职务为工程师,负责产品研发,涉案专利全部技术方案的研发工作均为田某伟在某1公司任职期间的本职工作。3.微信聊天记录截图,拟证明涉案专利的实质完成人是田某伟一人,王某1明确知悉田某伟当时是某1公司的正式员工,且知悉其合作对象是某1公司。4.第2231号裁决书,拟证明某2公司已认可田某伟对涉案专利的研发工作属于其在某1公司的本职工作。5.某1公司在(2024)京0114民初543号(以下简称京5**号)案中提交的证据和情况说明,拟证明某1公司曾经向第三方采购过生产涉案专利设备的各类配件,采购为公司行为,部分销售合同显示收货人为田某伟。6.关于王某1职务发明权属等事项的确认函;7.离职证明;8.北京某某科技发展中心(有限合伙)(以下简称某某中心)代持协议;9.北京某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某4公司)代持协议;10.某4公司企业信用报告;11.某某中心企业信用报告;12.“新项目研发群”微信聊天记录截图。证据6-12拟证明王某1在未从国家卫生健康委科学技术研究所离职的情况下,即通过他人代持公司股份,实际参与公司经营,违反相关规定。13.某2公司企业信用报告,拟证明王某1为某4公司、某某中心的实际控制人。14.微信聊天记录及收入凭单,拟证明王某1与某1公司有多次合作,王某1提需求,某1公司提供方案、设计、零部件加工等,王某1支付费用。15.某1公司出具的落款时间为2020年12月21日的岗位职责书,拟证明田某伟在某1公司的工作内容包括研发仪器设备等,涉案专利系田某伟执行其本职工作,与单位分配的任务有关。16.“新项目研发群”微信群中“多通道分杯处理仪-V2.2介绍”;17.“新项目研发群”“***方案技术沟通”微信群中的“***内部结构简介”。证据16、17拟证明涉案专利技术方案的实质完成时间为2022年6月。18.某1公司2020年12月至2022年8月向田某伟发放工资记录,拟证明涉案专利系田某伟利用某1公司物质技术条件完成的职务发明创造。

  某2公司的质证意见为:对证据1的真实性、证明目的均不认可;对证据2-4的真实性认可,关联性、证明目的不认可;证据5系某1公司与关联公司签订的合同,采购方并非某1公司,采购标的与涉案专利申请无技术上的关系,对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均不认可;对证据6-12的真实性认可,关联性不认可;对证据13的真实性认可,关联性不认可;证据14的真实性无法确认,关联性不认可;证据15系某1公司出具,签署时间早于劳动合同的签订时间,真实性不予确认,对关联性和证明目的不予认可;对证据16的真实性认可,图片只展示了设备的外壳,没有关于内部的技术构造,不涉及涉案专利技术方案;对证据17的真实性认可,图片所展示的产品结构与涉案专利不同,证据16、17不能证明涉案专利技术方案的具体形成时间;证据18超过举证期限,对该证据的真实性认可,对其关联性和证明目的不予认可。

  本院的认证意见为:证据1系某1公司单方制作,缺乏佐证且某2公司不认可其真实性,本院不予采信;证据6-11、13-14与本案诉争事项缺乏关联性,本院不予采信;对证据2-5、证据12、证据15-18的真实性予以确认,关于其对待证事实的证明力本院将结合全案事实综合予以认定。

  某2公司向本院提交以下新的证据:1.微信聊天记录截图,拟证明王某1、刘某、田某伟在涉案专利申请研发全过程均存在共同合作意向。2.田某伟与王某1的微信聊天记录截图;3.某1公司章程。证据2、3拟证明田某伟代表某1公司对涉案专利申请权进行了处分。4.某2公司增资协议;5.京5**号案庭审笔录。证据4、5拟证明刘某为某1公司实际控制人。6.京5**号民事判决书,拟证明刘某为某1公司实际控制人;涉案专利技术为三方共同研发,并非田某伟、刘某单独研发;田某伟、刘某研发涉案专利系为了某2公司利益。

  某1公司的质证意见为:对证据1、2的真实性认可,但未截取微信聊天全过程,从内容看,共同研发系王某1的单方表述,并未书面约定技术成果的归属。对证据3的真实性认可,关联性不认可。对证据4约定的刘某持有某1公司63%的股权,由员工代持的真实性认可。对证据5、6的真实性认可,该判决尚未生效,对关联性不予认可。

  本院的认证意见为:对某2公司二审提交的证据的真实性予以确认,对证明力将结合全案事实综合认定。

  一审法院查明的事实基本属实,本院予以确认。

  本院另查明:

  2020年11月30日,某1公司登记设立;2021年12月27日,某1公司股东变更为田某伟持股100%;自成立至今,田某伟一直担任某1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某1公司经营范围包括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机床功能部件及附件制造、机械设备销售等。

  田某伟与某1公司之间的《劳动合同书》记载,合同期限自2021年8月10日至2024年8月9日,试用期为2021年8月10日至2021年11月1日,试用期包括在合同期内,试用期工资为1万元/月,试用期后为13500元/月。田某伟同意某1公司安排其在天津市武清区**工业园**道**号从事研发工程师工作。《岗位责任书》显示田某伟的岗位名称为研发工程师,负责公司产品的设计、开发、测试及优化工作,确保产品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和先进性,推动工艺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田某伟的签字日期为2020年12月21日。

  在案微信聊天记录显示,田某伟、王某1、刘某曾就“***项目”建立微信群进行沟通,涉及的内容包括:在“新项目研发群”里,王某1于2022年6月7日发送“漫步者去盖器客户那边估计等的比较着急,如果有空,咱们也修改下图,皖青和我帮看过后,也随时发给他们看看就好。”“随时发群里,我和皖青先把道关……”;次日,田某伟发送“王某1王博,去盖的弄了一版了,下午讨论一下吧,看我理解有没有错误。”6月9日,田某伟发送“***内部结构简介.pptx”。7月1日,刘某发送“线径多少?”“模拟配上盖截图发一个看看。”“改四个圈看一下,感觉太密。”7月9日,刘某发送“关于金属盖子摩擦力问题有两种解决方案,一是通过表面处理方式增加摩擦力,二是侧面贴防滑的胶带或其他。”“会议主线把金属盖的问题抛给客户,主要由于金属盖表面太光滑,导致同样夹持力条件,塑料盖没问题,金属盖不稳定,在此情况下不能单纯增加去盖器夹持力解决金属盖的问题,因为增加夹持力后会对机械手的力有很高的要求来抵消去盖器的力。总结就是让客户改变金属盖侧面的摩擦力。”

  2022年6月22日,某2公司登记设立,刘某任法定代表人。某2公司经营范围包括技术服务、技术开发、医护人员防护用品生产(Ⅰ类医疗器械)、第一类医疗器械销售等。

  2022年6月28日,某2公司与某某中心、某4公司、王某1等签署《有关北京某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之增资协议》,刘某代表某2公司、某某中心与某4公司在协议落款处签字;其中《附件三》载明,某1公司为刘某持股的公司,持股比例为63%,由员工代持。

  2022年7月1日,刘某邀请王某1、张晶、田某伟等组建“雷奥顶峰”聊天群。2022年9月22日,刘某在该群中询问是否申请了专利;王某1回复称看田某伟能否在这两天补充、修改技术交底文件,然后交给律师来撰写。

  2022年8月1日,某2公司与田某伟签订《劳动合同》,约定试用期为6个月,田某伟在某2公司处担任机械结构工程师职务,月工资为税前24000元。

  2023年2月6日,某2公司法定代表人由刘某变更为王某1;同月16日,某2公司与刘某签署《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书》,双方同意于该日解除劳动合同关系。

  第2231号裁决书记载,田某伟称:“某1公司现在已不经营,员工已于2022年10月份解散完毕,剩余财务委托会计收尾,因某些项目存在质保期,质保期未到,尾款未收回,至今账目仍未清算完,所以某1公司现在还未注销,且注销事项是经某3公司原法定代表人刘某同意的。”

  2024年,某1公司向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昌平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某2公司、王某1支付设备款及逾期付款违约金。2024年12月28日,昌平法院作出京5**号民事判决书。根据该判决书的记载,某1公司诉称,2021年8月至2022年5月,某2公司及控股股东、法定代表人王某1委托某1公司为其研发并加工生产核酸提取仪、****多通道V2.2、****和***共四项设备。双方通过微信确认委托需求,某1公司进行设计、研发、生产并按照某2公司指定地点交付设备,双方之间存在承揽合同关系,某2公司、王某1应依据承揽合同向某1公司支付设备款613777.74元。昌平法院经审理判决驳回某1公司诉讼请求。某1公司提起上诉,京5**号民事判决尚未生效。

  一审期间,某1公司提交证据6“微信聊天记录截图”,用以证明田某伟对于涉案专利的申请事宜并不知情。二审期间,某1公司认可田某伟就涉案专利的申请事宜与某2公司委托的专利代理人员有过沟通。

  以上事实,有当事人陈述、某1公司及某2公司企业信用报告、某1公司与田某伟签订的《劳动合同书》、某2公司与田某伟签订的《劳动合同》、相关微信聊天记录、第2231号裁决书、京5**号民事判决书及《增资协议》等证据在案佐证。

  本院认为:本案系专利申请权权属纠纷。因涉案专利申请日在2020年修正的专利法施行日(2021年6月1日)之后、2023年修订的专利法实施细则施行日(2024年1月20日)之前,故本案应适用2020年修正的专利法及2010年修订的专利法实施细则。结合双方的诉辩意见,本案二审的争议焦点问题是:涉案专利申请权的归属。

  专利法第六条第一款规定:“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为职务发明创造。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该单位;申请被批准后,该单位为专利权人。”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专利法第六条所称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所完成的职务发明创造,是指:(一)在本职工作中作出的发明创造;(二)履行本单位交付的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所作出的发明创造;(三)退休、调离原单位后或者劳动、人事关系终止后1年内作出的,与其在原单位承担的本职工作或者原单位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第十三条规定:“专利法所称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是指对发明创造的实质性特点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在完成发明创造过程中,只负责组织工作的人、为物质技术条件的利用提供方便的人或者从事其他辅助工作的人,不是发明人或者设计人。”

  某1公司上诉主张涉案专利申请权归其所有,本院对此评述如下:

  第一,关于涉案专利完成时间的问题。一般而言,发明创造的完成时间是指发明创造的技术方案的实际形成时间。如果有证据能够证明专利技术方案的实际形成时间,应当以该时间为准。发明创造的研发通常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逐渐趋近最终的技术方案,在无证据能够证明最终技术方案的实际形成时间的情况下,申请人就其作出的发明创造提出专利申请的,该发明创造技术方案的完成时间应不迟于专利申请日,不早于与该最终技术方案最为接近的过程方案的形成时间。本案中,某1公司主张根据其提交的田某伟个人电脑中涉案专利原设计文件最终修改时间认定涉案专利技术方案的完成时间为2022年7月,或者根据田某伟在“新项目研发群”中发送的“***内部结构简介”及田某伟在“新项目研发群”中发送的“***图纸我全部弄完了,工程图也出好了”等内容,认定涉案专利技术方案的实质完成时间为2022年6月25日。对此,本院认为,首先,某1公司提交的原设计文件系其单方制作,缺乏其他证据佐证,且不能体现涉案专利技术方案,其主张该设计文件显示的最终修改时间为涉案专利技术方案的完成时间,缺乏依据。其次,2022年6月9日,田某伟在“新项目研发群”中发送的“***内部结构简介.pptx”中的设计图虽与涉案专利说明书部分附图相似,但并未体现涉案专利全部技术特征,仅依据该设计图无法得出涉案专利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田某伟2022年6月25日发送的“***图纸我全部弄完了,工程图也出好了”等内容并无具体技术方案佐证,某1公司据此主张涉案专利技术方案实质完成时间为2022年6月25日亦缺乏依据。2022年7月6日,田某伟在“新项目研发群”中提出***当前版本存在盖板不能顺利放入、抛光滚轮防滑效果不好、盖板放后不能自动导正等问题,并邀请王某1等能否于次日讨论备用技术方案。同日,田某伟在该微信群中发送了两张***的图片,该两张图片与涉案专利说明书部分附图相似,显示了一种快速***的正面结构,但在没有文字说明的情况下,不能仅依据该图片确定其公开了涉案专利权利要求1中的机械手、权利要求2中的弹性组件、权利要求4中的压杆、权利要求7、8中的滚轮与外表面弹性件之间的相对位置、权利要求13中导向轮与弹性组件的尺寸大小等技术特征,该两张图片也没有显示出涉案专利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全部内容。综上,某1公司主张涉案专利完成时间为2022年6月或7月,依据不足。在某1公司没有提供证据足以推翻的情况下,一审判决将涉案专利申请日认定为涉案专利技术方案的完成时间,并无不当。

  第二,关于涉案专利的实际发明人问题。二审中,当事人双方对田某伟为实际发明人、对涉案专利的实质性特点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事实并无异议,双方争议的仅仅是田某伟是否为唯一发明人。根据查明的事实,在研发、完善、形成最终专利技术方案过程中,包括某2公司原法定代表人、技术负责人刘某都对涉案专利技术发明构思的提出和技术方案的完善提出意见建议,对涉案专利技术作出创造性贡献,某1公司主张涉案专利申请的唯一发明人为田某伟,缺乏依据。

  第三,关于涉案专利技术方案与田某伟在某1公司工作任务的相关性问题。本案中,某1公司提供其与田某伟签订的《劳动合同书》与《岗位责任书》,拟证明涉案专利的完成系田某伟的本职工作任务。经查,某1公司提供的劳动合同显示合同期限自2021年8月10日至2024年8月9日,试用期三个月包含在合同期限内;而田某伟签署研发工程师《岗位责任书》时间为2020年12月21日,早于劳动合同试用期,二者不能完全对应。此外,《岗位责任书》只能证明某1公司和田某伟关于其工作职责的约定内容,并不能证明田某伟在某1公司计划或实际从事的研发工作。某1公司也未提供证据证明分配给田某伟与涉案专利相关的具体工作任务,制定或实施了与涉案专利相关的研发计划和方案。因此,某1公司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涉案专利与田某伟在某1公司的本职工作存在实质相关性。

  第四,由于田某伟和某1公司就涉案专利并不存在职务发明创造关系,在此情况下,该发明人就涉案专利所享有的权益系归属于雷奥公司或其他主体,与本案并无直接关联性。从这一角度而言,王某1、刘某、田某伟等在“新项目研发群”就涉案专利技术研发进行沟通发生在雷奥公司成立以前等相关事实,不影响本案审理结果。更为重要的是,在公司的筹备、设立阶段,都存在积累技术创新成果的可能,不能一概否定初创公司利用新员工的知识、经验合法获得的市场竞争优势。某2公司提供的证据可以证明,在某2公司成立、田某伟入职某2公司后,王某1、刘某、田某伟等在“雷奥顶峰”群中讨论了涉案专利申请事宜、部署技术交底和涉案专利申请工作,田某伟也在事后实际向某2公司委托的专利代理师进行了技术交底,其明知或者应知用于某2公司申请涉案专利而予以配合。可见,虽然研发、讨论、完成涉案专利技术的过程跨越某2公司成立前后,但可以认定有关研发工作系上述人员为某2公司工作任务完成的发明创造。

  综上所述,某1公司关于涉案专利申请权应归其所有的主张,缺乏依据,一审判决不予支持,并无不当。因某1公司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田某伟系唯一发明人,一审判决驳回某1公司的诉讼请求,并无不当。某1公司关于一审法院没有审理其全部诉讼请求的主张,没有事实根据,不能成立。鉴于某1公司在二审期间对其他诉讼请求不再主张,本院对此不予评述。

  民事诉讼应当遵循诚信原则,诉讼参与人在民事诉讼活动中,应依法如实陈述相关事实。一审期间,某1公司提交证据6“微信聊天记录截图”,用以证明田某伟对于涉案专利的申请事宜并不知情,与田某伟就涉案专利的申请与某2公司委托的专利代理人员进行技术交底的事实不符,违反诚信诉讼原则,对此应予否定性评价。

  综上所述,某1公司的上诉请求不能成立,应予驳回;一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应予维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七条第一款第一项之规定,判决如下: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二审案件受理费750元,由某某智能科技(天津)有限公司负担。

  本判决为终审判决。

  审判长张新锋

  审判员崔晓林

  审判员禹海波

  二〇二五年六月二十三日

  法官助理王建霞

  法官助理黄金凤

  书记员马弢


免责声明: 本站法律法规内容均转载自:政府网、政报、媒体等公开出版物,对本文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请核对正式出版物及咨询线下律师。